中山一院鼻专科团队代表参加2024年全国鼻科年会
8月15-18日,一年一度的全国鼻科年会在长春召开。中山一院鼻专科团队在文卫平教授、史剑波教授和李健教授的带领下参与学术交流,分别受邀做大会/专题发言、圆桌讨论、解剖演示和罕见病/手术技巧分享等。
据悉,全国鼻科年会是中国鼻科学领域专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之一,也是呈现我国鼻科学领域最前沿的学科动态、最热门的诊疗方法、最新的研究成果以及推动专科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

大会开幕后,文卫平教授作《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方式选择》大会报告。文卫平教授介绍,随着对于慢性鼻窦炎疾病内在炎症表型研究的不断深入,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治疗理念和术式的选择亦需要不断更新。在即将出版的《中国慢性鼻窦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中,慢性鼻窦炎的手术术式可分为功能性和扩大切除术式。其中功能性术式包括局部病变切除及鼻窦开放和全组鼻窦开放术,扩大切除术式包括筛窦轮廓化手术及全组鼻窦开放术和扩大窦口开放术(Draf III/改良Lothrop),相关术式的选择要基于炎症的内在表型确定和手术前相关的诊疗。而对于表现为严重II型炎症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黏膜重启手术(Reboot)会给患者带来获益,但仍需更多的临床探索。在后续的会议日程中,文卫平教授亦主持了多场专题讨论和鼻窦解剖示教,引领大家针对相关鼻科热点问题深入思考和讨论。

文卫平教授作大会报告
史剑波教授在大会期间作了《经鼻内镜额窦手术》和《2型鼻窦炎临床诊疗专家意见书及面临的问题》的专题报告。额窦开放一直是鼻科手术领域的热点和难点,史剑波教授回顾了鼻内镜下额窦手术开放的历史和重要学者的贡献,为与会者系统梳理了额窦开放手术的流程,并重点阐述了来自中山一院鼻科“扩大鼻丘气房入路的额窦开放术”的经验。针对2型鼻窦炎易复发,临床诊疗面临的困惑,史剑波教授领衔国内鼻科学者同道们一起制定意见书,希望对于临床2型鼻窦炎的诊治提供指导性意见。与此同时,史剑波教授在会议期间还担任多场专题讨论主持。

史剑波教授作专题报告
李健教授在大会期间的报告涉及额窦手术、鼻窦颅底肿瘤诊疗质量和鼻颅底疾病围手术期处理等,并担任中青年鼻内镜手术视频比赛(鼻肿瘤组)的评委和进行引人入胜的全组鼻窦开放解剖示教。在《额窦内镜手术》专题报告中,李健教授系统地为大家阐述了国际上最新的额筛窦气房分型和命名,并指引根据不同的气房分型进行额窦引流通道的判定和实现额窦的精准开放。在鼻颅底诊疗领域,无论是担任点评嘉宾还是进行大会报告,李健教授均提出需要重视鼻颅底肿瘤诊疗质量的提高和规范的围手术期处理,与此同时,亦需重视和充分发挥多学科诊疗团队对于鼻颅底肿瘤治疗的优势,力求患者获益最大化。

李健教授作专题报告
解剖示教一直是鼻科年会最受人关注的一环,由文卫平教授主持,李健教授主要操作,钟华副教授担任助手的中山一院鼻科解剖团队为参会者演示了如何进行全组鼻窦开放,并详述手术操作的要点和解剖标志的辨认。

中山一院鼻科团队进行解剖示教
赖银妍副教授主持了青年论坛中的鼻科手术技巧论坛的环节,并在专题汇报环节作《上皮源性Kallistatin促进CD4+T细胞趋化至Th2型炎症在慢性鼻窦炎中的作用》的精彩报告,将自己在慢性鼻窦炎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享。她通过大数据生物信息分析,发现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之一Kallistatin在难治性鼻窦炎患者粘膜中的表达明显升高,通过离体模型验证生物信息结论,证实Kallistian确实在难治性鼻窦炎患者中明显升高,同时可诱发CD4+T细胞分泌大量IL-4,另外通过动物在体模型分别从过表达的正向及敲除表达的反向实验,进一步证实Kallistatin可驱使呼吸道粘膜中T细胞向2型炎症分化,为难治性鼻窦炎的诊治提供了新的靶点。相关的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期刊上。

赖银妍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文译辉副教授主持了青年论坛中的鼻科罕见病例分享的环节,并在专题发言中分享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专题报告《基于细胞因子的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炎症内型诊断新模型》是以细胞因子聚类分析为金标准,建立了基于临床指标的鼻息肉炎症内型的诊断模型,并获得国内外多中心患者数据验证,为临床医生快速诊断鼻息肉炎症内型、制定精准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帮助。《多模式治疗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肿瘤学相关结局:18年的经验》专题报告则总结了不同病理类型鼻窦恶性肿瘤(SNM)的治疗预后,分析多种治疗模式及手术方式治疗特定病理类型SNM的效果,并分析复发的危险因素,提出对于初治SNM患者,以根治性手术为首选并坚守R0切除原则能使患者真正获益。

文译辉副教授作专题汇报
高文翔副教授参加鼻颅底修复重建专题研讨会,与国内一众鼻颅底外科中青年专家们就鼻颅底修复重建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会议针对颅底重建材料的选择、重建方法的选择、颅底重建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了详细讨论。高文翔副教授向各位专家同道们介绍了来自中山一院鼻颅底外科的经验,并就前颅底修复的方法、范围及失败危险因素与各位专家同道们进行了热烈讨论。在随后的青年手术技巧论坛上,高文翔副教授分享了《上颌动脉控制下的‘无血化’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术》报告,指出了分期较早的鼻咽纤维血管瘤手术实现无血化完整切除的关键是“充分暴露肿瘤边界,提供操作空间,控制肿瘤主要供血动脉,无血化完整切除肿瘤,避免孔道中肿瘤残留”。

高文翔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钟华副教授参加多组学和大数据驱动的慢性鼻窦炎研究专题讨论,此专题讨论是基于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重点号内容的扩展讨论。针对慢性鼻窦炎多组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专题会围绕慢性鼻窦炎多组学研究的现状、慢性鼻窦炎多组学研究的困惑、慢性鼻窦炎多组学研究的未来进行了详细讨论。钟华副教授积极参与讨论,并向各位专家同道们介绍了来自中山一院慢性鼻窦炎生物样本库的建设经验和基于临床的慢性鼻窦炎多组学研究的探索,与此同时也收获了其他单位的宝贵经验。

钟华副教授参与专题讨论
郑念真医生在鼻科罕见病例青年论坛与大家分享了《经鼻内镜联合额底显微镜入路手术治疗新辅助化疗后前颅底内外沟通胚胎型横纹肌肉瘤1例》报告,从中山一院耳鼻喉科多学科团队协作诊疗、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的角度,阐述了在前颅底鼻颅沟通恶性肿瘤治疗中,外科与影像科、肿瘤科、放疗科充分协作诊治的必要性,并阐述了耳鼻喉科与神经外科联合手术在肿瘤完整切除、颅底重建方面的优势。

郑念真医生作专题报告
陈秀敏医生以《PAMAM-G3滴鼻给药吸附cfDNA减轻AAI》为题,针对变应性鼻炎专题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目前,呼吸道变应性炎症(Allergic airway inflammation,AAI)包括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和过敏性哮喘的患病率高且呈逐年上升趋势,亟待新的治疗方法和指导治疗的生物标记物。细胞游离核酸(Cell-free DNA,cfDNA)是细胞死亡或凋亡时释放的DNA片段,已被证实与许多免疫疾病相关。研究团队从临床数据出发,通过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分别验证cfDNA与AR发病的相关性,且发现通过PAMAM-G3吸附cfDNA可以保护细胞上皮屏障改善AAI。该研究首次提出cfDNA与AR发病相关,并通过滴鼻给药PAMAM-G3吸附cfDNA抑制AAI,为AAI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和纳米药物治疗的新方向。

陈秀敏医生分享研究成果
(来源:耳鼻咽喉科)